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名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了什么标题生活就是教育。此外,我对此感到困惑。正如《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道陶公其人,不知道陶公其说,更不用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然后发展起来了。一个没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能在中国当老师呢?读到这里,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看出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深远影响。所以在业余时间,我拜读了陶公著名的教育文章,现在把读、想、悟记录下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也应该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扩大这个闪光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能,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获得成就感。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用灵感、表扬和激励来代替指责、批评和抱怨。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是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以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认为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亡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评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简单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学会宽容和接受学生。宽容就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的特殊尊重。有些人认为教师的宽容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有针对性地开放顿悟,有效教育,培养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性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重视非原则问题,获得退一步的快乐;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深刻,教育手段更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2杜威也提出从做中学思想,但他们两者是有区别的。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他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收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生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读后感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开篇就说了一句让人振奋的话:学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仿我者死,创我者生。这一句话足以指导我们学会如何去领会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陶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过时,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学习和发扬其精神。这其中不单纯的指他的教育精神,还有其高尚的师德。
一个创字,体现了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不应该仿,而应该去创!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3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4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方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如:在教学第6单元例6,求两人之间有几人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 ……此处隐藏4458个字……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到现在依然是先进的。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方向。这就是我们经常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课堂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远比交给一个知识点要好。而我们在进行的闯关教学中的所出示的尝试题、自学提示等就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尴尬的境地,本来预设的很好,可是有些问题同学们难以理解,会出现冷场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加以调整,也就是灵活运用。先生在本章所提到的第三点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唯有这样,我们不断有新的进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陶行知的名字“行知”在行走中知道教育的真谛,“知行合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读他的著作,为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敬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道路中,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2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读书,其本质是充实课本知识,将学生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拓宽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努力尝试用多媒体辅导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读书是自己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我深深地折服于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让人赞同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学中是那样的贫乏,是多么地需要读书、学习。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陶行知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种“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了更深入地体会。
做一个教学生学的老师
陶先生说,先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第三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这不仅是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教学生学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平时教学时,自己了觉得自己教不得法。现在想来,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的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的慢教的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再像以前那样做课是万万不能了的,新课程要求我们随着课堂变化灵活地外理备课预案,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过人的教育智慧,还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平常心。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3在学校,现在让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看到那一张张幸福可爱的笑脸,很远就能听到“老师,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啥时候再给我们上课”。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经典语录里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散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个的发明家和创造者。记得那次,我讲创意美术,引导时提了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学都回答一个字“水”,但是有一个小可爱的话让我诧异很是开心。他说“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是的,我们必须得保护宝贝的心灵和每一个奇思妙想,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师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最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坚持真理,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毅然有了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师德有没有进步?也正是从这些话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渗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记住这四问能督促我做一个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谓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