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故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读后感 篇1这一本书已经是我的读物之旧了。虽然已经读完好久了,但每当我翻开灰尘皑皑的旧书堆时,看见了这一本书,我总是激动不已,拿起它爱不释手地翻了又翻,看了一次又一次。它就是我的最喜爱的书之一:《绿山墙的安妮》。这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笔下的一部最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
故事开头讲述了绿山墙农舍的卡思伯特兄妹决定领养一个男孩,帮忙做点农活。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孤儿院送来了一位爱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一个向往美好的小精灵。正是因为这一个爱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如一阵清风吹开了这个农舍乡村以往的寂静无声。刚开始进入卡思伯特兄妹的家庭,玛丽拉是十分反感安妮,要求马修再换一个男孩,但安妮天性活泼乐观,她爱生活、爱自然、爱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爱使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由于马修被安妮打动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苦求妹妹:这孩子真的`很有趣,又也怪可怜的,我们就收了她吧!之后,玛丽拉也勉强答应了马修的请求。直到她真正接触到这个向往美好事物的小精灵,她不得不承认安妮的确是个很有趣、讨人喜欢的小精灵。不久后,安妮就正式融入这个家庭了,开始了自己的学业。
安妮长得并不漂亮,红头发、还有满脸的雀斑,重要的是她还是个孤儿,父母早早双亡。但是她有一颗懂的感恩、善良的心,再加上她的天性,在精神领域中堪称完美无缺。安妮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她为了照护生病的养母玛丽拉,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大学学业,千里迢迢赶回来做了一名乡村教师,一边工作一边照护玛丽拉,这令我十分感动。
因为我看到了安妮活泼乐观的天性,所以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总会想起安妮处事的乐观态度,它告诉我:不要悲观,不要对生活有着消极的态度。它是一种精神,通过阅读这一本书,安妮的精神永远活在我心中。
这个活泼乐观,生性善良却又常常惹乱子的,嘴角时不时荡漾着一抹微笑的女孩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里。她很会交友,周围的人都很乐意地和她在一起相处。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我为什么交不到朋友,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更出众更讨人喜欢?求人不如求己,我很快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人,要善于发掘自己,让他人注意,大方地面对着别人,这样别人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然而这一点我恰恰没做到。
安妮有一种可贵、令我钦佩的精神,那就是她的乐观。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早晚都会经历一些风雨坎坷,但如果有着安妮那种精神,把困难当作挑战,在冬天过后,春天还会远吗?
通过阅读《绿山墙的安妮》一本书,我受益匪浅,和主人公安妮相比下,我真正地看到了我和安妮的差距。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或心里不开心,我偶尔也会想到我的读物之旧:《绿山墙的安妮》,这时,我总会大声地往自己心里呼喊:不要怕!迎难而上,把困难当作挑战!
《故乡》读后感 篇2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最近有幸拜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故乡明月》,让我收获颇深。《故乡明月》的作者季羡林,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书分四卷,对应作者的成长历程。第一卷为《故乡明月》,主要讲述了作者怀念幼时在家乡与小时玩伴、母亲以及亲戚度过的.难忘时光。第二卷为《梦萦红楼》,写了作者在三十年代初期,只身来到清华大学求学,直至耄耋之年仍然不忘清华与北大的美好回忆。第三卷《别哥廷根》,讲述1935年从柏林到哥廷根整整十年的生活碎片。第四卷《译文品书》,主要是翻译国外的精品著作、散文和诗歌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第二卷中的《清塘荷韵》,季老爱荷、种荷的故事已经传为佳话。季老先生故居北大朗润园13公寓前面的荷塘里的荷花,被周一良先生命名为“季荷”,也已经成为公论。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已成千古绝唱,对荷的赞美无以复加。季老先生也写过一篇荷的赞歌《荷之韵》:“世人宁有不爱荷花者乎?梅兰竹菊,旧称四君子,然以吾视之,则荷花实凌驾四者之上,诚君子中之君子也。周濂溪《爱莲说》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厥因其在兹乎?盛夏之时,炎阳如燃,红花映日,绿叶接天,清香流溢,翠满尘寰,诚大千之盛景,乃宇宙之伟观。世之人宁有不爱荷者乎?然而西风起于青萍之末,碧叶落于千山万山,金秋下临,荷塘凋残,昔日之绿肥红肥者,转瞬渺然,值此之时,世之人宁有不悲伤者乎?”季老的一生正像他种的荷花一样,虽处乱世之中,内心总是有一轮明月。
我从书中看到了季老一生的缩影,也看到了他一生无论身处何地,心中依旧难忘的是故乡的那一轮月亮。书中用故乡的月亮和世界各地的月亮进行了对比,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的月亮之美丽,让人惊叹不已。可是,故乡的月亮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月亮。它是作者思念家乡万千事物中的一个,却也是万千思念中的第一个。我认为,这轮明月就是季老心中的“白月光”,它是作者漂泊在外努力奋斗的源泉,也是在经历患难时的“避难所”。
正如苏轼所言:何夜无月,何夜无松柏。哪里没有明月呢?但除却故乡,哪里又是那轮明月呢?
《故乡》读后感 篇3《故乡书》顾名思义是写的故乡。全书共三辑24篇,第一辑写家乡、父母乡亲、风土人情;第二辑写古今慈溪乡贤,和与慈溪发生过关联的作家;第三辑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文笔平实细致,内容饱含浓情。作者在后记里说他在寻找精神的故乡,也是在寻找来路。精神的故乡何尝不就是亲情、故园情。于我而言,《故乡书》带来的阅读体验,一是“居然如此”的感动,二是“的确如此”的共鸣,三是“原来如此”的认识。
感动大部分源自作者对亲情的描述,特别是《走不出母亲的目光》、《陪床日记》两篇。他写到“我是一棵努力向上生长的树,但再高的树,根也在土地里。”是啊,为人子女,纵使我们远离父母在外拼搏,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父母,但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家”的。
共鸣则源自作者对童年、对农村生活的回忆 ……此处隐藏10540个字……老丹和机智的`小安,与比利配合默契,赢得了猎浣熊比赛的金奖杯时,我既高兴又兴奋,和比利一样为这两条了不起的猎犬而自豪。
在一次狩猎中,比利遇到了凶恶的山狮,生命危在旦夕,英勇无畏的老丹用生命守护了小主人,受重伤不治身亡,情深意重的小安不愿独活,绝食而亡,死在老丹坟墓上。看到这儿,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我深切地感受到比利失去两位挚友,心如刀割般的悲痛。我真恨作者威尔逊,为什么把老丹和小安写得如此聪明可爱、英勇无畏、深情忠诚,而当我深深地爱上它们时,却又让它们就这样死去……
故事到了尾声,比利全家要搬去镇上,在去老丹和小安坟墓前告别时,他惊讶地发现,坟墓上竟然长出了漂亮的红色羊齿草。传说中,只有天使才能播下羊齿草的种子。比利突然明白,老丹和小安就是带给他快乐和幸福的天使……
我合上书,凝视着书的封面,比利抚摸着老丹和小安,老丹和小安亲昵地看着比利,两株神圣的红色羊齿草就挺立在他们身边,诉说着这个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让我领悟到勇气、毅力、拼搏、责任、友情的故事。
《故乡》读后感 篇13现代社会,从不曾离家的人,恐怕已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人,因求学、工作、婚嫁、生存等原因而远走他乡,并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故乡已在回不去的远方。乡愁,于是成为这个时代最深切的悲伤和惆怅。
我对乡愁最初的感知,来自余光中的那首诗——《乡愁》。在那首诗里,乡愁是少年离家的想念和无助,是和爱人的苦涩分离,是和母亲的无奈死别,也是和故国家园的隔海相望、难以回归。
真的乡愁是离家之后才生成的,你不曾刻意体会,它已不知不觉根植在你灵魂深处。随时随地勾起你无尽的思绪。有时,是一种家乡的小吃;有时,是一句熟悉的乡音;有时,是一首家乡的歌谣;有时,只是一个熟知的.地名……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历历在目却已遥不可及。对故乡的怀念,从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充斥着你,一点点细微的记忆,都会带给你强烈的触动。寂寞的时候抬头看天,觉得那朵天边飘过的云也来自故乡,带来了亲友的问候和关切。
你处于一种漂泊的状态,没有根基,没有依靠,也没有方向,只是随波逐流。这种漂泊让你游离在世界之外,所到的每一处都不是你记忆中的故乡。
当我读到熊培云的《追故乡的人》,他对于乡村生活的记忆是如此熟悉,对于乡愁的抒写是如此真切,那些精湛隽永的短文和一帧帧黑白画面,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
他在《上大学的树》里写到:“一批批的大树进城了,农村千疮百孔。那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考上大学的树。和这些被削枝去杈的树的命运一样,我当年也是被时代的巨浪连根拔起,冲进了城市,待漂浮不动了,就在一个角落里扎下根来。”很多和他一样生于乡村的农家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此告别故土,在城市生活。就好像那些来自乡野的树,在城里难免“水土不服”,灰头土脸。
这或许就是我始终很难融入城市的原因吧!当我回到田间,脚踏土地,我便会觉得安心 自在。他又说:“一个人只有离开故土,才能茁壮成长。”在故乡,你只是一个盆景,不断地走出去,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就好像不断地给自己换盆,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数。
故乡,就是用来怀念的。一旦离开,我们就将永远失去故乡。我们一次一次地回归,又一次一次地远离,故乡已经不止是一个地理和人情的存在,而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一种思想寄托。
熊培云说,故乡是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为了能够早日从沉重的故乡情结中走出来,他一面不知疲倦地回到故乡,甘愿成为故乡的囚徒;一面以更宽阔的世界为故乡,以天地和自然为故乡,以思维为故乡。作为一个追故乡的人,他试图在找到故乡的同时找到自由。
他后来走过许多地方,巴黎、纽约和东京,在巴黎大学的校园里,在美国乡村的大树下,他有一种回家的“怦然心动”,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回味这句话时,我忽然意识到,乡愁其实是一种对未知命运的不安和惶恐,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愫。人类和母体分离的那一刻,就离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踏上了追寻之路。辗转几十年的上下求索,不过是为了一个安心之所。
心无归处,故乡何在?
《故乡》读后感 篇14在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家著作精选集——《故乡》。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鲁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作者用纯朴的语句、不多的笔墨深刻的刻画了自己难以忘却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第二部分讲鲁迅的著名小说,其中便有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更有妇孺皆知的《孔乙己》。
我花了约一个星期时间来阅读这本书,读完以后,最大的收获便是学到了写文章要写得真实,要写得感人。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的文章虽然没有什么优美的修饰,华丽的词藻,但也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名家的味道,而且能够让人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细细品味这文章。
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无一不想拥有象鲁迅先生那样绝佳的文采,所以我们必须要写出真情实感。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需要时间来证明,需要行动来实现。书的封面上说:“这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源自文学大师的心灵深处,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所以,要想写触动人心灵深处的文章,不是用万般华而不实的美丽词藻或修饰得不成样子的句子,而是要出自内心深处的“宝石般”的文字。
另外一个令我十分佩服鲁迅先生的一点是,他写得大部分的文字带有一种批判的味道,而且柔中带钢。看似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倘若给被讽刺者看,他们便会觉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而与鲁迅“统一战线”的人看了便会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这也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用笔杆子与敌人奋斗一生的革命作家的原因。同样,现在社会也正需要这样的一股力量,以一支支钢笔,结合一篇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向官场上的恶势力予重重一击。
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文坛被人尊为大师的原因,是因为他源自内心的语言和革命无形的批判,而我们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怕写作,就同样需要这样的.法宝。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