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17 11:37:41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重点是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教学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情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通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因此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教师的预设过多,引导方面稍显僵化。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今天在组里讲了《青山不老》的公开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1、检测

2、读文

3、读中品悟,体会老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精神

4、回顾总结,指向写作

a、对比

晋西北原来环境的恶劣和现在的清秀做比较

人老、人少、相继离世与创造的奇迹做比较

b、题目

“青山不老”课题与结尾照应

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我的设计意图很简单,就是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去自己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的品质。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去进行适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点拨。

我的设计目的也很简单。一是让同学们能在课堂上多读课文,品悟、积累语言。二是想磨练自己在课堂上引导、指导同学们反复读书的.技巧,真正做到课堂书声朗朗,有所学、有所获。三是想用自己课堂上学生们反复多读的形式,针对大多课堂,老师一言堂,学生只听不读,或很少读的现象,给予警示和批判。课堂时间很宝贵,我们一定要抓,并且只抓一点,那就是“读”。读是基石,读要贯穿整个过程,读透了才能拓展,才能指向写作。

我引导读的形式。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最好的读,推荐读(优、差)、齐读,读准字音,读准确(不加、漏字)、读出韵味、读出文字的美、读出节奏的美,读出体会到的感情……

我引导读书的层次。一读准字音。这一步看似简单,读准确实不易。有很多多音字,必须放到句中,或必须查资料,老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指导好学生,才能有备无患。读准字音是基础的基础,最好采用男女生比赛,老师范读的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多练多读几遍。二是读流利。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大部分同学已经能读流利了。剩下读不流利的,大多是语感差,不会停顿、断句的同学。这里老师要耐心指导,一句一字地教,可范读,带读,让读书好的同学教读等。三是读出感情。在读出感情之前,最好先让同学们总结、联想一下:这一段或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一个词?让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有所指。然后,再带着这种体会,感情朗读。往往到这时,学生们都能绘声绘色,娓娓道来。

评课时,老师们给的几点建议也很好:

“使牛马倒行……”这一处,读得太多,浪费了时间,理解时讲得太多,浪费了时间。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课堂上读书确实够多。二个别地方讲的还是过多,还要少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效的读书上。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下的第四篇文章,这是一片略读课文,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学生在结束时都有自己的感悟,我让学生填空: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对全世界说:“”

其中王欣源写道:抚着这块石碑,我想感激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的这种绿化祖国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让我们敬佩。您瞧!这就是您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树林!多么辽阔,多么美丽啊!马爷爷,虽然您人已去世,但您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自豪的对全世界说:“你们看!我们祖国土地多么翠绿!我们祖国人民精神多么伟大!我们的伟大人民马爷爷告诉我们‘青山是不会老的!’他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马国栋写道:我想发自内心地对马爷爷说:您真伟大,只一个人就在那里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真不知道您是怎样坚持15年的,要是我,一定受不了每天那么枯燥的生活……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深情地对世界说:你们看,这么大的一片树林,其实是由一个瘦弱的`老人种植的,你们能想象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植树;就是这样一个老人,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清新的、耀眼的绿色!

胡妍写道:抚着这块碑,我想敬佩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青山。您不顾这里的恶劣环境,不论生活多么艰苦,您始终坚持植树。因为您知道,这条山沟需要您不断地种树绿化。您和青山是密不可分的,这青山养育了您,于是您用尽一生的精力来回报青山对您的养育之恩,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奇迹般的创造出了这片绿洲,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认真地对全世界说:贪婪的人类啊,如果你们还不知觉醒,继续砍伐树木,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绿色,将会一点点地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身边的绿色,让世界变成一片充满生命的绿洲!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用真心点燃真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平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那位老人的 ……此处隐藏5644个字……文,进一步走进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涵、体会情感。例如,学生交流汇报对句子的理解“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面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时,有的同学说,这是个比喻句,把坐的土炕比作船,把风声比作涛声,把树叶上的光泽比作波光;有的说,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窗外的杨柳浓密葱郁,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还有的说,读了这段话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在林中漫游……讨论到此学生对老农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展开讨论,纷纷讲述自己的看法……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引领,使学生对老农艰苦创业取得成就的感叹转移到对老农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加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存在的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小组的合作学习。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今天,是我进行的二遍试讲,结合昨天自己的问题和前辈们给予的指导,我深刻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经过昨夜不停地斟酌问题,改教案,看实录。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试讲。

虽然昨天的问题已经改正,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不能针对学生的回答而评价。说实话,我品还是真的很少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一些艺术性的评价,甚至我害怕学生的回答与我的设想不一样,更害怕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毕竟我们是两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我在备课是设想的在周全,上课的.时候还是有漏洞。

接下来,师傅蔡老师将他平时上课的一些语言表达教授与我,并且告诉我,接下来的听课重点放在老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上。接下来的一节课,我也着重听师傅对他们班学生回答针对性的指导。不得不说,师傅总能轻而易举,教招拆招的讲学生的回答引导回自己的想法上。她的这节课其实并没有他多的语言,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有问有答,在合作中将课文学会。真正授之以渔。我想自己想要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十几年的沉淀。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了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