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底世界》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海底世界》说课稿1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
二、说教法、学法
1、激发兴趣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突破重点
《海底世界》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但这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创设了和谐情境,即通过CAI让每位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①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涛澎湃(伴有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和海底悄然无声的对比情境,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这两个词的意思,更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②整体感知,加深印象:通过CAI欣赏海底美丽的景色,再次整体感受“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下大志,长大探究海洋奥秘的情感。
这样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和谐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外显为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强化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是这样进行训练的:
(1)观察训练。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CAI课件,把文字介绍转化成动态画面。要求学生在观看画面时,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这促使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特点,积极进行思考。
(2)说话训练。观察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而说话应该是培养学生表现事物的能力。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我是这样做的:
①看画面,说图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第2自然段的语言描述用对比的动态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用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地看了画面以后,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意思。由于说话训练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表达观察时都能做到有条有理。
②看画面,练复述。在学完课文后,出示总起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通过电脑把海底美丽奇异的景象呈现于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看着画面,用上总起句和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说一说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同时又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通过CAI创设和谐情境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4课,你们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海底是怎样的世界?那么,海底景色的奇异表现在哪里?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里?这一节课,我们再一次去探索一下。
(二)创设情境,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共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细读交流
①讲读第一、二句(板书:宁静)(相机出示课件)
②讲读第三句(板书:有声音)(相机出示课件)
③讲读第四句(相机出示课件)
④讲读第五句(相机出示课件)
⑤引读第六句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海底的景象就是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
(三)讲读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第三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读,看看你对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最感兴趣,说说它的活动特点。(相机出示课件)
3、选择读。
小结过渡:为了写动物活动方式的多种多样,作者选取了五种动物来具体说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这些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也使海底世界奇异无比。海底植物的风采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学生再自由读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色彩多样,形态各异)
3、欣赏美丽的海藻。
小结过渡:海底植物真是千姿百态,奇观异彩,不仅丰富了海底的物产,使海底的景色也如此奇异。海底除了我们所看到的动植物,还有什么?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矿物、丰富)
2、齐读。
(六)总结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
1、欣赏海底的美丽和富饶。
2、齐读课文,出示练习。
3、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到过海洋,还把奇异的景色拍成电影、电视,但是,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还要想办法打开这座神秘的宝库,这就需要科学知识,需要勇气。
(七)作业。
1、继续阅读有关海洋的书,准备交流。
2、运用本课已学过的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片断: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谢谢大家!
《海底世界》说课稿2《海底世界》说课稿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今天, ……此处隐藏32875个字……/p>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
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读说写评
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
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要特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
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
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a、什么是“窃窃私语”?
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
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b、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随机点评:
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
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
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
鼓励多种表达:
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
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
(2)仿写一段话: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
(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
(设计意图:联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得到的情绪体验的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绪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辽阔的地步提拔,为学生打开更多实际生存天下的窗户,拓宽学生发挥各自才气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观察、民间采风,便是对社会、对人生举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配景。)
文档为doc格式